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中的固执心态及其应对

中财应用心理 中财应用心理 2023-02-24

【“抗疫心力量”系列科普之十八】

疫情中的固执心态及其应对

 

张红川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北京,100081


 

自1月23日武汉“封城”以来,许多省市纷纷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在最初的恐慌逐渐退潮之后,更多的社会情绪与社会心态问题开始涌现,为各地政府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心理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挑战。我们留意到,当前全国各地均有大量“固执心态”案例(Stubbornness)产生。此类案例往往以“前后脚视频”形式流传,在第一个视频中往往会展现一位社会人士在与小区保安、疫情防控人员甚至其他社会人士发生口角,进而甚至产生言语与身体冲突;而在第二个视频中则会展现该名人士被执法机关处罚、拘留甚至判处的画面。由于这样的视频前后对比极具戏剧性,因此也多被转发,突显成为“战疫”新阶段一个标志性社会心理现象。



对于此类社会心理现象,大家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往往不禁会问“他(她)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我是重庆人。在西南官话中,喜欢将这些人士叫做“咬卵犟”,类似于北方话里面的“倔驴”。从这个表达来看,似乎是更多将问题成因归结为他们的自身特点。但是作为心理学家,我们知道人类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基本归因偏差我们往往会将他人行为归为其个性或态度,而会将自身行为归结为环境的影响。比如我们在开会时发现一个人迟到,首先就会想“这个人太懒了,工作态度太不严肃了”;但是如果轮到我们自己迟到了,大概马上会想到的就是“最近我活儿太多了,太累了。


  固执心态是如何被诱发的?

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这种“固执心态”,才能提出合理的防范与应对措施。不可否认,人群中的确存在部分偏执型人格甚至偏执型精神障碍的个体,其主要表现是过分警觉、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等。但是一方面,此类个体的比例相对较小,目前估计大概在人群中占1-3%;而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发现,偏执的想法很容易被诱发出来例如一项研究先让被试阅读一些街头暴力的新闻材料,随后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他们模拟体验车站或餐馆等场所。结果发现,原本的正常人群体此时也会产生“大家看起来都不像好人”的偏执想法。这就说明,偏执或者固执的心态完全有可能通过环境诱发。我们认为,“固执心态”的诱发至少存在如下三种机制:

第一,固执心态可能源于控制感缺失。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需要,我们需要将周围环境掌控在自己手中,一旦这种感觉受到威胁,就会让我们极度不适。在哈佛心理学家埃伦·兰格著名的养老院研究中,她们给每位老人送一盆花,然后要求其中一组负责给花浇水;而另外一组则什么都不做,只需要欣赏花。一年半以后,第一组老人的死亡率为15%,而第二组则是30%,整整高出一倍。在疫情防控阶段,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将公众“锁”在家中,除了看电视玩手机几乎无事可干。此时,为了寻求控制感,很多人都会极度强调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行为,他人的任何干预都会被视作威胁。这就如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如果过分剥夺孩子的控制感,往往也会发现孩子容易变得“固执”起来。


第二,固执心态可能源于社会排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了社会排斥对大脑的影响。被试会看到三个小人玩传球游戏,其中一个小人代表他们本人。在接纳情况下,球会一直传给被试;而在排斥情况下,另外两个人会突然不给被试传球。结果发现,此时被试大脑中的“痛觉”感受区会出现强烈激活。在疫情防控阶段,一方面人们平时的社会联系会被大大削弱;另一方面被关在家中,无形也造成了一种歧视和排斥。心理学研究发现,社会排斥会强化我们的攻击性。例如大多数在学校中有欺凌行为的孩子往往来自于破碎的家庭。这种“排斥——攻击链条”会导致我们拒绝配合他人,容易产生愤怒、报复等消极情绪,并大大增强了言语与行为的攻击倾向。


第三,固执心态也可能源于恐慌情绪。由于我们祖先所生存的环境充满了威胁与风险,所以在进化过程中,我们发展出恐慌情绪来帮助我们适应这种环境。例如在草原上突然遇到一头猛兽,我们的恐慌情绪就会迅速让我们进入“战斗”状态,以调动全身的能量来应对。但是在今天的和平社会中,很少出现让我们恐慌的事物,所以我们一旦遇到就容易产生过度反应。这种情况被称作“杏仁核劫持”。杏仁核就是我们大脑皮下边缘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识别威胁并产生恐慌、害怕等情绪。所以当我们面对疫情被恐慌情绪主宰时,就容易夸大环境中一个微小的威胁信号,然后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比如在跟工作人员交涉时,稍微提高一点声音就容易让人觉得是“挑衅”。这样的反应也会强化我们的固执心态。



  固执心态的自我应对

所以,固执心态很可能是我们在疫情期间一种偶发性的非正常心理应对机制。它有可能发生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为了正确应对疫情、理性调节情绪、形成良好心态,我们推荐大家不妨采用如下策略:

首先,要过有控制感的生活。最好的控制不是控制环境,而是控制自己。今天的心理学家大多认为,自控力是预测人生成功与幸福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尽管在疫情期间我们可能只生活小小斗室之中,但是依然可以通过坚持规律作息、专注于兴趣爱好、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等活动来补偿我们的控制感。

其次,要过有联结感的生活。其实反过来想,疫情给了我们满足社会接纳需求最好的机会。在这一段时间,我们可以通过一起做饭、用餐、游戏等方式更多与家人交流,同时也可以多参与社区的相关防控工作,更多熟悉和了解自己的邻居。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参与整个国家的行动。这种“命运共同体”的感受会极大增加我们的心理抗逆力。

最后,还要过有理性感的生活。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到,理性如同骑在大象身上的骑手,往往很难抵抗情绪与直觉的强大力量。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我们的理性无计可施。我们可以通过“十秒钟”法则,等待理性思考发挥作用;我们也可以试着把自己的想法清楚说出来,而不是用沉默或者对抗来表达。例如当你觉得工作人员似乎在训斥你,那么你可以直接告诉他“能不能请你的声音小一点。”这些办法都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避免固执心态。


  社会治理中的预防建议

当然,对于疫情防控的各地政府与工作人员而言,我们也应该多做预防措施,避免因固执心态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影响疫情防控大局。

首先,疫情防控要多为公众提供选项而非命令,这样可以极大提升控制感。例如在小区执行定期出入的时候,可以不要一刀切,简单规定一三五或者二四六出行,而是让居民自己选择出行时间。

其次,疫情防控要尽量避免使用DAD(Decide, Announce, Defense)模式,也就是决定、宣布与辩护,更多使用人性化语言。同时也可以多发挥社区的理事与自治功能,强化社区感(sense of community)。

最后,疫情防控要做到既透明告知,不遮不掩,又要尽量避免引发恐慌情绪。例如,宣传语言要尽量减少各类专业词汇,努力避免“不”、“没有”、“严禁”等负性词汇,更多表达合作、谦卑、鼓劲的积极情绪等。

疫情防控当前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战场已经从医院开始扩大到社区、单位、学校、家庭等广大社会领域。在这一过程,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同时,更要防范社会情绪与社会心态的偏激与恶化。为此,需要广大社会公众与各级政府完成这一思维转变,用科学与理性打赢这一仗。

作者简介

张红川,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心理学系系主任兼经济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经济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与员工心理促进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理事。

“抗疫心力量”中财系列科普


01 调适社会心态,助力疫情防控 / 辛自强

02 公共卫生危机处置需要心理学的参与/张红川

03 应对疫情中的谣言:“10秒钟”法则 / 张红川

04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疫情下对“伤害”的反思/ 苑媛

05 战胜恐慌,每个人都可以是阻击疫情的英雄 /  张丽

06 意象体验小练习 ——抗疫工作者及居家者自我滋养指南(语音版)/苑媛

07 面对疫情,心要静静 / 辛自强

08 “宅”“洗”“戴”的心理象征意义/ 苑媛

09 全民战“疫”,理性刷“机” / 张梅 傅鑫媛

10 心理自助六字诀:关于心理防疫,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 张红川 夏勇

11 关注疫情的同时,警惕替代性创伤/ 阚煜 窦东徽

12 焦点解决短程咨询(SFBT)四象限模型在疫情心理援助热线中的应用/赵然

13 疫情期间,出现睡眠问题怎么办?(语音版)/ 赵然

14 与自己的焦虑握手言和(语音版)/赵然

15 如何应对疫情居家期间的夫妻冲突?(语音版)/赵然

16 疫情期间如何科学地进行心理调适(语音版)/ 辛自强

17 站立的扫把、可证伪性、对照实验以及历史上疫情真相的发现/ 窦东徽

18 疫情中的固执心态及其应对/ 张红川



本期编辑:窦东徽

注:打赏金额我们将通过合法渠道捐献给武汉的医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